旅行防盗报警器分两部分:一部分为接收器,放在主人荷包里;另一部分为发射器,放置于需要保护的物品中。其中接收器电路见图1,主要由超高频接收及音频信号检出电路、放大电路、倍压整流电路、双音调制音频振荡和驱动及声响电路等组成。工作过程为:当接收器的接收天线L0(印制天线)接收到发射器发出的超高频(约250MHz)信号后,通过三极管T1、电感L1、电容C2、C3等元件组成的超再生检波电路检出1kHz的方波音频信号,然后经电容C6耦合至由六反相器A1(CD4069)I、Ⅱ、Ⅲ构成的三级高增益放大器进行放大。图中R5、R7、C7为稳定放大器工作而设置的负反馈元件,放大后的信号由C9输出.再经D1、D2倍压整流后加至反相器Ⅳ的输入端,因为高电平,所以反相后(A1的12脚)输出低电平,故二极管D3导通.因而反相器V输入端也为低电平,则输出端(A1的⑩脚)输出高电平.即反相器Ⅵ输入端为高电平.显然它的输出端(A1的⑧脚)也输出低电平。因此二极管D4也导通.也就是反相器Ⅶ的输入端(即六反相器A2的①脚)被钳位为低电平,此时由反相器Ⅶ、Ⅷ和反相器Ⅸ、X构成的二个振荡器都不工作,故接收器中的压电陶瓷片Y不会发出报警声响。如果被保护的物品(连同发射器)被人移动拿走(与接收器距离超过3~4m).接收器收到的信号将减弱,甚至收不到.这时超再生检波器将无信号输出,致使D2负极,即反相器Ⅳ输入端(A1的13脚)为低电平,则输出为高电平,导致D3截止_反相器V的输入端因R9的供电呈高电平→输出端低电平→反相嚣Ⅵ输入端(即A2的⑨脚)为低电平→输出端为高电平→D4截止→由反相器Ⅶ、Ⅷ和反相器Ⅸ、X组成的二个振荡器起振。其中反相器Ⅸ、X组成频率约1kHz的音频振荡器.它的振荡受由反相器Ⅶ、Ⅷ构成的超低频振荡器(振荡频率约1Hz)的调制,故产生“嘀、嘀”的振荡音频信号。此振荡信号经两个并联反相器Ⅺ、Ⅻ反相后送入三极管T2进行功率放大,然后驱动压电陶瓷片Y发出响亮的“嘀、嘀”报警声.告知物主迅速寻找自己的物品。

    图1中R9和C11构成延时3S的抗干扰网络,可有效防止因开机或发射器因某种原因短暂停发信号而造成的误报警。红色发光二极管LED在接收器处于开机守候状态时点亮。当接收器处与报警状态时.因反相器Ⅶ输出端(即A2的②脚)电平呈高低交替变化,故LED为闪烁发光。
    该防盗报警器的发射器电路见图2,也是由反相器组成的音频振荡器和由晶体管组成的高频振荡器两部份电路构成。图2中反相器I、Ⅱ和电阻R1、电容C1组成频率约1kHz的音频振荡器.其振荡信号经反相器Ⅲ反相后通过R2对由三极管T等组成的高频振荡器产生的高频振荡波(频率约250MHz)进行调制。调制后的高频信号由印制在发射器印刷电路板上的环状天线向周围空间发射。其尺寸为50mm×40mm.接收器印板尺寸建议采用70mmx60mm。
该防盗报警器共采用三块六反相器CD4069集成电路。使用中⑦脚接电源负端,⑧脚接电源正端,其中A3只用其中的三个反相器.另三个不用.但应将它们的输入端接电源的正极或负极。振荡三极管T、T1应采用9018或3DG11等超高频管,β值应≥120,T2采用9012或2SA1015PNP硅管,β值应≥100,所有电阻采用l/8w金属膜或碳膜电阻.所有电解电容均采用耐压为10V的CD11电解电容,接收器中的C1和发射器中的C3均采用CCW12E型超小型瓷介微调电容器.接收器和发射器中的C2均用高频瓷介电容.所有二极管均采用IN4148型开关管,其他非电解电容均采用CT1型瓷介电容。发射器中的L用Φ0.51mm漆包线在Φ4.5mm的钻头上密绕25匝.然后脱胎取下。印制天线内径为12mm,线的宽度为2mm(注意接收器中的L0也为印制天线,规格与发射器中的印制天线相同),接收器中L1用Φ0.31mm漆包线在工字形磁芯(磁芯直径为4mm)上绕10匝,L2采用56uH~100uH电感器.L3用2.2mH的电感器.Y为HTD27A-l型或FT-27型压电陶瓷片,发射器和接收器电源均采用3节7号电池。电源开关采用超小型自锁式按钮开关。

    先接通发射器电源.用万用表测电阻R3两端电压,并微调电容C3,使万用表电压读数在0.5v左右,此时若短路C3,电压表读数有所上升.则说明电路已起振且发射器工作基本正常。若无变化.应检查元件是否接错或三极营T的β值是否过低,质量是否不佳。发射器工作正常后.再接通接收器电源.压电陶瓷片Y若发出“嘀、嘀”声响且红色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若不响,应检查元件是否接错或质量是否不良),然后将发射器逐渐向接收器靠近(距离小于1m)并调节接收器中的C1,使“嘀、嘀”声停止,此时表明二者频率已相同,然后再将发射器移开,当距离接收器3~4m时.若接收器又能发出响亮的“嘀、嘀”报警声,则调试已经成功,防盗器可投入使用。